許久未看電影,也許久未在網路上落下鍵盤,拋灑感想,或許因現實主義的沉重包袱壓在肩膀上,逐漸掩埋從前對生活的敏感以及文筆的觸感,實在可惜。然而,因發現國片在近幾年逐漸在市場上振興起來,似乎在沉寂多年後,有了扭轉頹勢的聲勢轟然而起,但究竟是數部具有水平的的電影曇花一現,又或是刻意降低本身價值好被觀眾發現?

早期電影屬健康寫實主義,內容偏向傳統中國道德倫理,是當時政府為穩定尚在適應新政府的台灣人民所刻意導出來的影片,使民眾能以較為正面的觀點及思維過生活,對政府產生信心,消弭反抗情緒的一種方式,據官方資料顯示:台產國語片1964年產量僅為22部,到1969年已提升為89部,兩年後年產量更超越百部,可見當時人民腦部工程如此順遂!接下來,香港的邵氏電影逐漸進入台灣電影市場,李小龍的武打片,凌波的黃梅調,使得民眾有更多的選擇,。直到了歷史的轉捩點,1971年聯合國承認中共而台灣退出聯合國,民眾大怒,因此電影更成了政幹部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此時主要穩定民心,電影多為「英烈千秋」、「筧橋英烈傳」...等,屬於政戰體系的宣傳用途,民眾卻也樂在其中,畢竟當時還在戒嚴時期,誰見過自由主義的奔放花朵是如何在西方國家璀璨亮麗。只在國民黨政府的遙控之下,觀賞著物美價廉的戰爭影片,用民眾的錢穩定民眾的心,更利用李小龍的電影,一下子打日本人,一下子打西方人,剛好使得退出聯合國的氣勢是如此名正言順,似乎台灣人沒什麼幹不了,可謂高招。今日卻重點不是在談論電影的發展,跳過不談。

80年代以學生時代為主的青春電影,有著許多的雷同之處且缺乏改變,因此港片大舉入侵來台,逐漸取代台灣電影佔有量。之後隨著錄影帶、MTV、第四台的出現、衛星接收、等觀賞管道,使得台灣電影幾乎消失殆盡。 帶有嚴重資本主義的好萊屋電影也在聲光色的效果下使得人民有更新的選擇,並在人們的腦海裡逐漸建起從未見過的海市蜃樓,一時興奮之下,紛紛向好萊屋製片傾倒。國片經費不足,而有線電視的出現,使得國片年產量剩下個位數,與半世紀前的近百部相去甚遠!

最近這幾年雖然在囧男孩以及海角七號的帶領之下,逐漸使得景氣似乎振興了起來,許多人衝著一股所謂國片的浪潮,紛紛前去觀賞,甚至從前較依賴的網路下載,也不願意下載,打出支持國片的口號。有這種現象實屬難得,難得看見人民在政黨惡鬥製造對立的情況之下依然能有團結的情況出現。似乎國片的水平,提升到觀眾願意觀賞的程度了,若有此種現象,觀賞國片又何樂而不為?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每每觀賞過後,將與歐洲等影展開幕或閉幕電影相較之下,顯得水平相去甚遠,甚至應該說是,電影為了配合民眾的程度,而刻意製造簡單易懂的對白、話題,融入市井小民之中,藉以提升票房。在此又可看出兩個端倪,一是民眾觀賞後對電影的不停讚賞,出自一種同情國片的號召,為此可感到安慰,畢竟現代人還可以為了不是自己的私事而感到開心,實屬不易,從前孔子說的: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如此的同情心早已在媒體渲染與社會腐敗及人心的堤防下變得少見了。二是人們對電影簡短的對白竟然可以比四書五經來得更熟記於心中,電影男女主角的一句對白,竟然比不上子曰、孟子、等大家的話語?可見社會動盪之亂。何以見得?宗教信仰皆是在戰亂時更容易深入人心,古代更有許多皇帝利用怪力亂神之說得以稱帝,近代更有義和團刀槍不入之傳奇,皆是因為人們亟需一種可以做為精神上的依託,而藉由容易獲得的平台,進而當作真理。可見人們心中之鬱悶。

導演是為了電影而存在?或是為了宣傳自己的意涵而存在?還是為了反應時事的電影而存在?講到這又不禁潸然淚下,覺得導演是世界上一位舉足輕重的角色,可以宣傳理念,是何等偉大的任務?當具高度才能而為了生存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刻意拍攝不符合電影水平電影的導演,是不是可惜又可恨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